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newfutureplastgroup.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彩票中奖号码查询 - Google Play 上的应用 shouye

四水归堂,天井藏诗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春雨细密,斜斜地飘在徽州老宅的青瓦上。雨水顺着瓦沟滑落,滴答有声,渐渐连成线,在屋檐下挂起一道透明帘子。天井中央蹲着方石槽,整块花岗岩凿出来的,边沿磨得圆润,槽底沉着几枚铜钱,经年累月已与石色融为一体,唯有雨天才能听见它们在水下的低语。

"四水归堂"这说法,是从老人闲话中得来。明代计成专著《园冶》有载:"凡宅第,四水归于明堂,取聚财之义",道破了这天井藏着的玄机。它不如"雕梁画栋"华丽,也不似"飞檐斗拱"雄伟,却自带沉静的哲理,令人遐思。无论是徽派民居、晋商大院,还是北京四合院,传统建筑的庭院深处,常有这样的天井:屋顶四面内倾,雨水由檐角滑落,聚于一心。既是排水巧思,也是对家业兴旺、福气归聚的朴素祈愿。

天井的起源,可溯至远古。当人类为抵御风兽而筑屋围院,中央空地便成为生活的中心。至宋元,建筑工艺进益,四坡屋顶围合而成的天井式民居应运而生。四方之水归一井口,便有了"四水归堂"的美名。至明清,这一方寸之地已成民居之魂,兼具实用与诗意之美。文人墨客在此间寻得灵感,写就"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千古绝唱。

夏日湿热难耐,天井却如沉默的调和者。挑檐深深,遮挡烈日,与厢房围合出“避风朝阳”的小气候。对流的风自天井升起,驱散屋内暑气,仿佛低吟“因天材,就地利”的古训。雨季暴雨如注,石槽却从容应对。槽底暗藏铜钱状排水孔,孔径精巧,依槽深坡度而设,水流顺势疾排,蚊虫无隙可乘。更妙的是,部分宅院将石槽与地下蓄水池相连,旱季取水浇灌庭院花木,成就微型生态循环。

院门之外,是尘世喧嚣;院门之内,则是岁月静好。高墙之外无声,天井之中有诗。雨滴落槽,叮咚如琴,仿佛"雨打芭蕉"的回响。记得小时候常蹲在天井边上发呆,看雨水在石槽里画圈圈,一蹲就是大半晌。老人说,听雨能洗心。

如今新起的楼房早不兴这个了。倒是那些搞园林设计的,又把天井翻出来说事。他们管这叫"生态循环",夸古人懂得"可持续发展"。其实哪来这么多道理?不过是老祖宗明白:人活着,总要有个地方接得住雨水,盛得下月光。

雨住了,石槽里的水映着天光。有蜘蛛在檐角补网,一粒水珠悬在丝上,将落未落。四水归堂,归到最后,不过是让人记得去低头看看自己的影子。

(图片来自网络,林子编辑)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