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newfutureplastgroup.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开云体育被查 - Google Play 上的应用 shouye

家姐的杭州

久识文学城,才有时间整理文字。愿与诸君共享浪花,慰藉游子之意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家姐在杭州上的大学,是杭州大学旅游经济管理专业,故而杭州可以算她的第二故乡。(其实论起年头来,纽约是第二故乡:家姐在陕西榆林呆过十年,西安呆过六年,杭州四年,北京五年,珠海一年,纽约三十四年。咦!这纽约成第一故乡了!)而我也有很多关于杭州的一手二手记忆。下面稍稍有点说说。

家姐上大学时是1981年,那时西安到杭州的硬座车票是十五元(学生半票)。为何记得这样清楚:因为家里为她在外的话费吵过架。我父母62年毕业,十七八年没涨过工资,家里的用度可是一涨再涨,从养活他们两人自己到喂养六张嘴。75年我父母调回西安,81年前后最多涨过一级工资,七块钱。我二姐上大学在杭州,是依靠领助学金加父母寄过去的生活费(约四十元)过生活的。经常,家姐有信讲钱不够用。有时,暑假她回家母亲就会跟她摊开来算账。。。小有不愉快。。。后来母亲出差杭州探望家姐,家姐领她到学校食堂吃饭。母亲才发现食堂里一份小碗清蒸带鱼都要一块多,一份菜要六毛钱。。。于是明白家姐并不“挥霍”,是杭州物价较西安贵。西安父母的收入除喂养一家四五口,再月出四十元及每年四次火车交通费供家姐在杭州上大学有些紧张。

但家姐确实带回来好多的新鲜。

第一是穿。家姐的同学很多杭州本地人,家境好些。于是她们同学们合影的照片,成了家姐每年回西安,请裁缝按样子缝制的样本。“咱不能让人说穿得土了!”于是母亲领着家姐,经常跟屁虫是我,在西安西大街买衣料(没拆建前,还是临街一排排传统铺子,有专卖丝绸店铺,专卖衣料/鞋子/副食杂货/土特产品各色专营铺子。都到我结婚后,有次想买笼布子-即蒸馒头包子蒸笼的垫布,我他处找不到,在西大街一去就买到了。一句话,几百年传统商街,很繁荣兴盛样子。附近有城隍庙有各种百年老店,过去离西大街一个街区就是明朝陕西巡抚衙门(现在南院门西安市委所在地),现在位于西安档案馆后面的“慈禧亮宝楼”是1901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城,慈禧光绪西逃,在西安居住十个月时居住地之一。后当时巡抚修缮此地做“慈禧亮宝楼”)。

姐买过好几件连衣裙面料,做成颜色清秀靓丽(铜盆领,木耳领啥的)新样子的连衣裙,也作过紫色棕色花样大方格图案的春秋风衣啥的。那会儿,我站在西大街铺子边上,羡慕地看着母亲家姐选料子,美起来得瑟起来,心里很愿意那个被打扮的主角是我,是我在洋气的杭州上学跟同学“小攀比”。。。(这些衣服,后来我都穿过,虽是七成新的。我家都女孩儿,衣服是老二穿了老三穿,老三穿了老四穿。老四,较挑剔的,大多到我止住)。(大姐比二姐大两岁,已工作自己张罗自己)。

二姐是家里的“桌子面”,母亲很是重视给她穿好了。当然也不能乱花起钱买,给她准备的衣服都是找裁缝缝制。这习惯,直到家姐大学毕业分配北京工作并纽约上学之后,才给改“了过来,还是不甚愉快的改变法。。。因为后期家姐拒绝穿母亲张罗的按时装杂志上样子找裁缝做的西装套裙们。那是家姐在北京工作期间,特别是她考到所在国家机关去纽约上MBA硕士一年多之后,眼界大不一样,母亲给家姐张罗的套裙完全不被接受。而且,家姐还“郑重其事”地给母亲分别指出,为何这套不行,那套不行。。。于是,母亲歇菜了!那衣服就成了上大学期间的我,偶尔抖擞抖擞的衣服。。。

二是吃的零食。家姐从杭州回西安,总会带一些杭州特产,如小核桃(皮薄仁香,弄的嘴馋的我总是不闲麻烦吃尽最后一个才罢手),如杭州话梅(那味道美的,我含在嘴里许久都不吐出去,核儿上好味道啊!且西安没得卖啊!)再如云片糕(一层层一毫米厚的米粉做的香香美味的点心,一百层封一个包装,清甜淡淡的,很符合女生减糖要求。比起西安水晶饼/江米条等重油重糖的口味,这点心简直太贴合女生口味了)

三是文化方面:越剧(红楼梦)及美国电影(音乐之声)的磁带录音。还有姐从她美国语言教授那里复录来的各种英文磁带。

四是人文。姐的杭州本地同学天生小骄傲的。(是八十年代的江浙沪二代)。说不好家境是否殷实,但很有优越感。我姐是学霸,估计没人小瞧。且别人大学时风花雪夜谈恋爱,她加紧学习,各种奖学金获得者,及演讲比赛获奖者,及准备研究生考试(她后来考到暨南大学,因复试在厦门她走得近的杭州姑娘有无,我不知。我知道跟她同校同专业同分到北京的陕西男同学,后来娶了同分去北京的杭州女同学(一辈子“备受歧视,郁郁不得志”。估计是杭州女生觉得西北男生稍粗糙,内外地挑剔不习惯。搞得男生只能把余力投向书画。我姐二十年前杭州同学会时,那男生遍送同学们其画作。倒是很有心。)

其他就不讲了,反正是二手情报。

我自己呢,只在1994年去过一次杭州。那次新婚,领导照顾我,让我去宁波海关办事。于是携上家属,连出差带新婚旅游就走了。那次走了杭州,宁波,普陀岛,上海一线。

就说杭州之行。我是坐火车到杭州的。(那时长三角交通并不发达:西安火车去宁波,得先到杭州,再转车宁波,宁波坐轮渡到普陀岛,普陀岛轮渡到上海十六铺码头,再从上海火车至西安)。在火车上就有推销的黄牛,销售住宿旅馆及其他票子。我和家属(因到站天已黑多有不便)下了车就随黄牛的小巴被接到旅馆。听着不错的旅馆,其实是电影院后面的简陋旅舍,没有窗户,且被褥潮潮的,八十块一晚双人间。同被接去的旅人们还在大厅吵吵,我跟家属说我们就住一夜,明日转旅馆。于是我们就住下了。一夜电影声音不断,我还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住这种电影院附设旅馆。

第二天,西湖呀三潭映月啊花港观鱼啊断桥啊灵隐寺啊,时间久远都不记得了。唯一印象深是三潭印月边上茶舍里西湖藕粉特别香醇好喝。另外嘛,没吃啥特别的。我呢,刚工作一年啥事不懂。(我家属懂得什么得月楼西湖醋鱼好龙井虾仁好,但他不啃气(他杭州宁波之行以后才告诉我)。因口袋薄薄,他怕给我说了,我这“憨憨丫头”要去吃,银子不多乎!)想来年轻时候很多不懂啊!

至于龙井茶叶,我那时是不知要去买了尝鲜的。后来我姐曾给过我一瓶精品龙井茶,那入喉前的甜润口感,终身难忘!太好喝了!我随后几年,不断买龙井尝鲜(都是副食品店大玻璃罐里论两称的号称好茶叶的),但再也没遇到过那么好的龙井茶叶。

我采购了什么?杭州丝绸市场上的各色丝绸面料。刚出社会的我,买了衣料给我母亲/小姑等,看颜色合适那人才买,还买了点儿别的。结果,回头大姑多年后还有话,说我们旅行结婚回来带了包糖给她,礼太轻!我去!我那么年轻,想到给几位近亲买合适她们的衣料已经很费脑,没给买的,还有意见!那我怎么也没见你们给礼金呢。哎!不说了!估计又是家属小子没啃气!这结婚后关系处理复杂,得顾得上多头!麻烦呀!

总归,杭州是家姐上大学的城市,我仅去过一次的城市。如今我脑海里还是三十年前杭州城站广场(火车站广场)破破烂烂的样子。如今,去看,肯定是巨大的变化。我是想说,一个人一座城,我姐与之的交集,我与之的交集,可能都只是一瞬(一两天或四年),而挂记在心中的,则是那些难以磨灭的印象。所谓故乡故国,就是这些印迹吧。

橫河橋 发表评论于
珍貴的記憶。八十年代杭州物價西安高。但杭州食堂的帶魚好像不需要一元錢一份。大概記錯了?杭大旅遊經濟管理專業類似於黃埔軍校,後來的酒店賓館的管理人才太多賴於該校這個專業。
登录后才可评论.